Sunday, 5 November 2017

巴勒斯坦伯利恆圍牆

根據人類學,在大約七千多年前,「閃米特人」是人類最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起源於阿拉伯半島和北非。

根據《舊約聖經》,閃米特人亞伯拉罕生下兩個兒子。其中一位叫「以撒」,他的後裔都是今天的猶太人,另一位叫「以實瑪利」,他的後裔都是今天的阿拉伯人。
後來,「以實瑪利」和他的後裔一直住在曠野,而「以撒」則和他的後裔住在上帝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迦南(現在的以色列和附近的地段)。

「以撒」的孫子「雅各」長大後被上帝賜名為「以色列」
雅各的后裔就被稱為「以色列的子民」,現稱「猶太人」

PS.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確長得很不同,看上去便知道是兩個血統,不過現代科學有證實他們都是源於相同的祖先。

遠古的傳說部分結束

「以色列的子民」幾乎一直住在迦南,逐漸發展他們的文明和建立「以色列王國」(The State of Israel)。直到大約三千年前,以色列王國分裂成南國猶大和北國以色列。後來,北國以色列為亞述人(敘利亞)所滅,南國猶大為巴比倫(伊拉克)所滅,「以色列的子民」(後統稱 猶太人)從此不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其後,波斯、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十字軍、埃及、鄂圖曼帝國也先後統治過。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猶太人三次起義,激怒了羅馬王,於是他對猶太人施予最嚴厲殘酷的懲罰:
  1. 將土地改名為「巴勒斯坦」,用以羞辱猶太人,因Palestine是取自猶太世仇「非利士人」(Philistines
  2. 禁止猶太教公開活動,再進行三次屠殺。倖存的猶太人幾乎全被驅逐逃離巴勒斯坦,結束了猶太民族在巴勒斯坦的歷史,四散全球近二千年。

公元638年,伊斯蘭教徒佔領耶路撒冷,此後數百年間,大批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地區,一律被稱為巴勒斯坦人。


流浪全球的猶太人仍然固執地堅持著他們的教義,保持著他們的文化,形成一支獨特的、沒有自己土地、沒有自己祖國的民族。
「明年在耶路撒冷見 (Next Year In Jerusalem)」是猶太人講足二千年的「祝頌語」,他們仍然等待終有一天會回到聖經裡的「應許之地」。

後來,基督教在歐洲逐漸崛起,猶太教徒被視為「異教徒」,反猶行動、甚至驅逐和屠殺也越來越多。當中自私的十字軍東征,打擊的異教徒也包括猶太人。
(更甚的是基督教認為是猶太人累得耶穌被釘死,而猶太教並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這點基督徒完全不能接受。可參見我在耶路撒冷的遊記:http://sailor-travel.blogspot.hk/2017/10/blog-post_28.html

1896年,以色列國父赫茨爾表示:「猶太人最終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會,要改變猶太人的悲慘命運,只有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這個主義後來演變成在以色列建國史裡舉足輕重的「錫安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中,英籍猶太人幫助英國研製新型炸藥,成功使英國反敗為勝。為答謝他的功勞(和一些政治因素的考慮),當時的英國政府發表了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設立民族鄉土,為達成這一目的,將盡最妥善的努力。」

英國發表《貝福爾宣言》後,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向英國政府表示支援。得到兩個大國的支持,發展了二十多年的「錫安運動」,立即邁進了一大步。

1919年,國際聯盟宣告,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英國履行承諾,向猶太人開放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門,猶太人開始大批湧入巴勒斯坦。
對哪個國家來說,大量外國移民的湧入都會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重大衝擊。英國對於化解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糾紛和維持這塊貧瘠土地的治安,感到疲於奔命。終於在1947年把這塊土地的問題交給聯合國處理。

另一邊箱,巴勒斯坦由英國託管至交給聯合國處理的期間(1919-1947年),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Hilter)發動了震驚全球的種族消滅行動,短短數年間,在歐洲殺害的猶太人足有600萬之多!納粹德國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受到了普遍的譴責,激起了人們對猶太人的同情和支持。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

年,猶太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並定名為 以色列


以色列的建國史絕對是有血有淚,小妹實在不能想像當時的猶太人被宣告復國的一刻到底有多感動,猶太人的民族精神也令我萬分欽佩。
想想看如果猶太人二千年來不那麼執著,「命仔緊要」,逐漸放棄自己的信仰、被世界各國同化,就沒有今天的以色列。這份執著還導致一次又一次的反猶行動、納粹德國的大屠殺。但同時也因爲他們在各地都給逼害,才更加團結起建立猶太國的力量,最後也贏得人們的同情和支持。

不過,猶太人的執著,也造成了今天「以巴衝突」的悲劇。雖然地球的土地有限,流浪的猶太人要建一個國,不管到哪都難免與當地居民發生民族衝突。但如果挑的是人煙稀少的非洲或南美 (反正巴勒斯坦的水土呀天氣呀軟硬設備也不是優秀),遇到的民族衝突會小得多。而,猶太人卻偏要到人口稠密的應許之地去「復國」.....

關於執著的民族復國,還有一個吊詭的不解之謎:
先前傳說部分提到,亞伯拉罕生下兩個兒子,其中一位叫「以撒」,他的後裔都是今天的猶太人,另一位叫「以實瑪利」,他的後裔都是今天的阿拉伯人。
猶太人拿著《舊約聖經》,大聲朗讀上帝賞賜應許之地給「以撒」的章節。恰恰阿拉伯人拿著的《古蘭經》,上面寫著一模一樣的情節,但是主角光環卻帶在「以實瑪利」頭上,「以撒」不為上帝所賜。

撇除不可能達成共識的宗教部分,站在阿拉伯人的角度,人家一千多年來一直好好的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且除了後期的移民潮引起了好些衝突,這些年來他們跟猶太人甚少交惡。
自然會覺得:你們歐洲人欠猶太人的帳,為什麼要割走我們的家園去彌補?

本來落入聯合國討論土地主權,聯合國允許猶太人建國也可以說「時也命也」,畢竟鄂圖曼帝國瓦解了嘛。可是,聯合國的判決卻明顯偏袒猶太人。

按照聯合國憲章,理論上應該採用「民族自決」原則,讓巴勒斯坦的當地居民投票作出自己的選擇。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口比猶太人多,但是聯合國大會不但無視當地大多數阿拉伯居民的意願,還用上「將來會有更多猶太人回歸」的理由,把56%的土地分給猶太人國,阿拉伯人國只得到44%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當然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便聯同鄰近的國家(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一同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一共打了五次,結果是以色列穩佔上方,現在得到的土地比聯合國在1947年分到的還要多。巴勒斯坦主要分成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兩小塊土地。加薩走廊那邊炮火連連,民不聊生;靠近耶路撒冷的約旦河西岸則相對和平,因為以色列在那裡有大量的軍事佔領。

筆鋒至此,想到媒體常常把巴勒斯坦人塑造成發動自殺式襲擊的大魔頭(雖然是事實...),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巴勒斯坦的死傷數字遠比以色列高得多。而且觀乎整段歷史,巴勒斯坦人的遭遇真算得上是飛來橫禍.....

由於暴力已成現狀,加上圍繞以色列的都是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目前雖然穩佔上方,但仍然不敢鬆懈、不敢輕易跟巴勒斯坦協和。而巴勒斯坦除了奮力還擊,暫時都難有別的選擇。

唉,所以呀.....中東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真不是交行貨。這是一個很深奧的課題,下次有朋友許願唔好噓人啦!

#寫到頭都暈  #偶爾埋首梳理一些歷史資料感覺良好 #雖然就算有第六次中東戰爭都唔會打到黎香港 #但知識是自己的 #願和平

如果在耶路撒冷旅遊,又想去巴勒斯坦走一趟,這是可行且不危險的。

從耶路撒冷前往伯利恆:在舊城區的大馬士革門(Damascus Gate)搭公車231號,上車收費₪6.5,每半小時一班車



巴士出入關口會有以色列軍人上車檢查,看見你是黃種人基本是不會理予
可是巴勒斯坦人可慘了,每次回家都要給嚴格檢查、問三問四,我們回程也真的看到有阿拉伯人被拉下車盤問
順帶一提,為了保護以色列國民不被襲擊,以色列國民是不允許踏進巴勒斯坦的

下車地點離馬槽廣場在步行距離內,沿著Hebron Road一直向北走,就可以看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隔離圍牆。






1967年的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埃敘約的聯軍敗給了以色列。理論上戰時的佔領區(包括這裡西岸地區)應該在戰後退出,但以色列人就這樣築起了高八至十二公尺的高牆。



除了伯利恆圍牆,在車站可以看著Google Map走到聖誕教堂


這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之一,相傳教堂建於耶穌誕生的馬槽原址之處(正在維修)


公元614年波斯帝國入侵,曾經破壞不少基督教聖地。相傳因為牆上壁畫中的「東方三博士」穿著波斯人服裝,所以這個教堂幸免於難。

教堂的入口於後期改建,變為十分狹窄,人要彎腰才能通過,因此有名為「謙卑之門」。傳說這是奧圖曼時代,基督徒為阻擋伊斯蘭教徒騎馬進入,因此特意將門改小,以保護教堂。

聖誕教堂旁邊是紀念聖母瑪利亞的「乳石洞教堂」,相傳聖母瑪利亞最後一次給耶穌哺乳時,瑪利亞的一滴乳汁滴落在洞中地上,頓時使石頭變成了乳白色。後人為了瞻仰和憑弔,所以在這裡建起了教堂。

離開前還可以吃點東西、買點記念品,因為巴勒斯坦的物價比以色列便宜很多。如果想要逗留多一點時間,在伯利恆住上一晚都是安全和有不少酒店選擇的。